第754章火爆(1 / 2)

1984之狂潮 再次等候 1669 字 8天前

当荆建在洛杉矶收到羊城的营业报告后,他顿时被吓了一大跳。首日营业额高达一亿二千多万,毛利一千五百万之多。要知道,这是在90年,如果计算上通货膨胀率的话,起码后面要加一个零!

顾客总人数更是达到101万!可以说每时每刻顾客都是摩肩擦踵,挤着在购物。短短四个多小时,连下午两点都没到,整个商场和超市的所有商品都被一售而空?

简直难以想象的场景。首日营业刚到下午,只能不得不歇业关门。当然代价也很不菲,光挤坏的商场设施和货物就价值100多万。而在当天的情况下,根本就无法找人赔偿。

另外,光捡到的鞋就有三百多只,顾客遗失的物品数不胜数,甚至还遗失了嚎啕大哭的小娃娃九枚。幸好,最终在辖区派出所的协助下,都被那些粗心的家长领了回去,而且秩序算是良好,幸运的没有人受伤。

荆建实在无法想象,这到底是个什么节奏?其实这一点儿都不稀奇。当年包括八佰伴(就是《阿信》,已经倒闭的那个)的外国零售业巨子登陆中国准备试水,他们同样被这样的场面惊落了下巴。

此外,超市准备的五万份电话订购目录广告同样被一抢而空。当天登记的会员就达到三千四百多人,预存金收入52万多(由于中国信用卡不普及,因此就采用了预存金制度)。并且在随后几天,整个电话系统被疯狂打入的电话搞得全部瘫痪。甚至到半夜,还有订购的电话打入。

由于基本都是直接采购,有些甚至还是自家工厂,因此超市商品就已经比市场上便宜不少。虽然电话销售的商品还要计算送货成本,又因为中国刚有程控电话,邮局(当时电信还未分家)的收费又贼贵,因此也不比超市便宜多少,但这时代的中国,便宜就是王道!

良心话,此时中国的消费者很苦逼。几乎没有现代化的大商场,更几乎找不到大卖场超市,商品的价格很贵,能买到就已经很不错了。根本不敢计较营业员的态度,有时候还要赔上笑脸?因此说,根本就不像那些西方消费者,没培养起什么消费习惯,因此也就无所谓什么逛卖场血拼或者电话订购了。

另外一点也很重要,此时人与人之间还是很讲信任的。尤其是标准这次还有一家大商场,因此许多消费者心甘情愿的支付预存金。要知道,这时期的一百元并不低,都相当于普通人小半个月的工资了。

看到有这样的成绩,荆建精神大振。他立刻就有所启发,看样子一开始还是需要采用混合模式,适当的采用一些传统零售业,比方说超市或者商场。这也算一个成功的经验,领先半步是天才,领先一步那就是疯子了。

还要一点,在市场成熟的欧美城市,这套模式的效果不怎么好,反而在中国这样的新生市场,却有着出乎意料的表现。荆建就感觉很有趣:“难道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农村包围城市吗?”

不过孤证不立,荆建需要的是能够不断复制的模式,也许羊城的成功仅仅是特例呢?于是他就把目光对准了遥远的东欧……

……